|
关注心理健康 享受健康生活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频发,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中小学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中小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关注青少心理健康,给予关注和支持,是社会各界义不容辞的责任。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常见问题
1.狭隘:斤斤计较,心胸太狭窄,不能容人也不理解别人,对小事也耿耿于怀,爱钻牛角尖。
2.嫉妒:当别人比自己好时,表现出不自然、不舒服甚至怀有敌意,更有甚者竟用打击、中伤手段来发泄内心的嫉妒。
3.敏感:即神经过敏,多疑,常常把别人无意中的话、不相干的动作当作对自己的轻视或嘲笑,为此而喜怒无常,情绪变化很大。
4.失落:中小学生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失败感。
5.自卑:对自己缺乏信心,以为在各方面都不如别人,无论是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总把自己看得比别人低一等,这种自卑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情绪。
6.叛逆:中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大人的监护。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
分析原因
1.教育高压。由父母过高的期望值而给孩子带来的焦虑感。
2.家庭不和谐。家庭环境也会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父母关系不和谐,父母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患有抑郁的可能性远大于正常和谐幸福的家庭。
3.家庭暴力。攻击或暴力是一种学习得来的反应。家庭与社会是青少年获得攻击性行为模式的重要来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孩子的不良行为形成于家庭、显现于学校、危害于社会。
4.校园霸凌。我国的校园欺凌问题十分严峻,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率高,其中言语欺凌和身体欺凌发生的比率比其他类型更高,按照校园欺凌的方式进行分类,语言欺凌行为发生率明显高于关系、身体以及网络欺凌行为,占23.3%。
5.网络成瘾。据统计,全世界范围的青少年过度依赖网络的发病率是6%,我国的发病率较高,已接近10%。目前青少年是网络游戏消费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非理性购买游戏装备和打赏游戏主播等行为给家庭与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6.缺乏沟通。青少年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不畅,也是导致青少年网络成瘾成因之一。青少年了解新事物,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使家长的权威受到极大的挑战,阻碍了青少年与父母之间的心理沟通和情感。缺乏交流,导致青少年通过网络寻求情感支持。
7.焦虑。数据显示中小学生的焦虑来源包括:学习压力约32%,同伴关系约25%,亲子关系约18%,师生关系约10%,自我接纳约10%,其他约5%。
8.抑郁。最新数据统计,青少年是抑郁症的高发人群,在我国17岁以下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学生可以怎么做
1. 呼吸放松法
吸气,缓慢并深深地吸气,约4秒钟使空气充满胸部。呼吸应均匀、舒适而有节奏;抑制呼吸,把空气吸入后稍加停顿;呼气,要自然而然地,慢慢地把肺底的空气呼出来。注意放松的节拍和速度。
2. 思维转换法
没有最糟糕的事情,只有最糟糕的看法,只要改变糟糕的看法,就能改变糟糕的应对方式,从而取得乐观的结果。在面对压力出现焦虑时,要学会时刻提醒自己,把注意力从消极方面转化到积极有意义的方面来。心情自然会豁然开朗。
3.能量发泄法
不良情绪是一种负能量,不能适当地发泄容易影响身心健康。所以,在不良情绪困扰我们的时候,在适当的时机,该哭时应该大哭一场,心烦时可以找好朋友倾诉和吐槽;情绪低落时,可以唱唱欢快的歌。
4.音乐调节法
医学表明:多听音乐能调整神经系统的机能,解除肌肉紧张,消除疲劳,改善注意力,增强记忆力、消除抑郁、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
家长可以怎么做?
1.倾听孩子说话
家庭应该是孩子说心里话的地方,家长常跟孩子聊天,把说话的机会多留给孩子,让孩子敞开心扉,尽情表达自己,不做过多评判。特别是父亲要跟孩子作有益的思想交流,不能因为忙碌而缺席孩子的成长。当孩子说话时,家长倾听时是最美好、最温馨的。
2.宽容与约束都重要
家长应平等地对待孩子,在宽容孩子的同时要给孩子必要的约束。过分宽容则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则破坏亲子关系。孩子的快乐性格不会是在训斥声中养成,宽容孩子与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并不矛盾,奠定孩子愉悦的幸福基础从鼓励与表扬开始。
3.鼓励夸奖有方法
青少年的自尊心往往都很强,如果父母只因为孩子获得好成绩而夸奖孩子,会让孩子觉得取得好成绩才是好孩子,而好成绩往往不是完全可以由孩子的努力来控制的,所以孩子会更容易不安。如果父母能看到孩子的努力,夸奖他做事情的过程,往往会让孩子更有动力继续去努力做事。
4.亲近大自然,接触社会生活
家庭教育要鼓励孩子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放学后让孩子在开放的空间里尽情地舒展身心,休息日让孩子在蓝天下、草地上晒太阳,亲近大自然。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孩子为他人服务的行为与爱心,体验不同的学校角色、家庭角色、社会角色,体验生活的多姿多彩,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完善人格。
5. 保持和谐的夫妻关系
良好的夫妻关系会让孩子更好地学习父母的优点,感受到稳定和安全的家庭氛围,提高他们面对问题的信心。父母之间和谐的关系也对孩子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尤其是未来的亲密关系具有积极的影响,有助于提高孩子未来生活的幸福指数。
未成年人是成长发展的阶段,凡事尚未定型,就有改变和调整的机会,孩子们也正是在遇到危机、度过危机的过程中不断锤炼自己。只是由于孩子们尚不成熟、需要引导,家庭在帮助他们稳步度过危机这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家庭需要让孩子感受到被爱和被接受,需要和孩子一起学习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需要给孩子创造稳定但有弹性的空间,让孩子既能体会到安全,又可以发展自己。
身为家长,我们也许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也许没有充足的知识了解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细节,但最重要的是,我们是否在任何情况下都和孩子“在一起”。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你们的孩子,就拥有了身心健康的基石。